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推进江苏地区美术馆在提升公众艺术审美方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近日,为期三天的“以美育人——美术馆公共教育专业人员培训交流会”在江苏省美术馆“美育会客厅”顺利召开。
江苏省美术馆书记、馆长王法,副馆长万新华、刘彤彬共同参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博物馆、上海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及江苏地区十余家美术馆美育方面的专家同仁参会进行授课及分享交流。
培训开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郑勤砚,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广阔的国际视野,为学员们精彩讲授了《艺术博物馆教育策略》一课。她通过生动剖析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公教案例,带领学员们跨越国界,拓展思路,领略全球艺术教育的璀璨风光,从而激发创新灵感,为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未来发展蓄势储能。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教育专员文航,以《做有高度、广度和深度的公共教育》为题,从公共教育系统构建的高度出发,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拓展引申至“展览策划与教育性融合”“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等方面,落到具体案例推演提升工作效率与效果的解决之道,为各位同仁提供了值得借鉴参考引导的思路。
首都师范大学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教师教育学院硕导朱健,为大家带来了《教育作为策展立场》的课程分享。她将教育与策展这两个看似不相融的领域巧妙结合,强调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是一种思维的启迪与创造力的激发。提倡将策展的思维方式融入教育实践,去挖掘、去呈现、去诠释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与艺术世界中的宝藏,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成为自己人生展览的策划者。
首都博物馆公共服务部研究馆员、《博物院》《科学教育与博物馆》杂志特聘审稿专家杜莹,为大家讲授了《博物馆儿童美育实践与研究》这堂课。她表示博物馆、美术馆应该成为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陪伴他们探索未知,启迪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随后她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带领大家深入了解儿童美育的特点,提出进行少儿美育活动要符合儿童心理进行美的创造和展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美术馆的教育职能。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黄洋,为大家呈现了一场题为《无障·爱——美术馆博物馆服务特殊群体的实践与思考》的精彩讲座。无障碍服务不仅是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与尊重,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构建包容性社会的基石。通过深入剖析了国内外多个无障碍公共教育项目的成功案例,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为在场同仁打开了新的思路与视野。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博物馆执行馆长赵军,分享了他在山东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一些经典案例,其中在“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举办前后,以公教工作带动宣传,策划实施“艺术大篷车”等优秀项目,从实践经验入手,带领学员们改变着眼视角,充分思索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各种可能性。
江苏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高木,通过《以美培元——美术馆公共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展望》这一课程,在分享江苏省美术馆近年来公共教育品牌项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美术馆公共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设想和展望。并呼吁在座全省公教同仁,共同实现地区美术馆美育资源的互联与共享,推动全省美术馆公共教育服务能力、学术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培训交流发言内容摘要
江苏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李玲丽:公共美术馆的身份认同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食粮,我们公共教育作为美术馆直接面对公众、接触公众的最前沿的一个功能板块,需要更加团结协作、守正创新、保持一个学习精进的状态,更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去传播美和创造更好的情绪价值。就是“还利于民”、“以美惠民”,这是我们全部公教人思考出发的一个宗旨。
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公教宣传部王艺璇:我认为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普及艺术知识,通过展览导览、公共讲座、工作坊等形式,让公众接触并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与艺术语言,降低艺术欣赏门槛。
南京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蔡佳楠:南京美术馆牢牢扎根于南京这座城市所蕴含的丰富资源以及深厚的城市人文底蕴之中,持续深入地挖掘城市的文化脉络,全力探寻文旅融合领域的创新形式。经由此次学习,南京美术馆更是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在探索 “美术馆+” 模式的诸多可能性方面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为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宣文陵:首先,我们得明确教育目标,细化教育内容。这是公共教育部的核心工作。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公众的艺术素养和文化认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为此,我们得根据不同观众的年龄和文化背景,设计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内容。
无锡美术馆策划展览部康瑄宜:非常荣幸参加本次交流会,感谢江苏省美术馆组织本次全省公教的培训交流会,让我们有机会聆听到来自北京、上海、山东以及省内各地级市的行业专家、领导的分享。专家们从政策方针、学科理论基础、国际视野等方面为我们打开了思路,让公教人倍感温暖和鼓舞。相信在省美术馆的带领下,无锡美术馆的公教工作也会更上一层楼,全省公教工作一定会打开新局面。
宜兴市美术馆副馆长吴承融:我们想打造一个自己的本土性的特色公共教育品牌、一个系列的课程,把它推出来。我觉得也是我们以后一定要靠自己来做的,尤其是美术馆行业一定要靠自身的力量,不是不可以借力,但是借力来说就是不能被人家牵着鼻子走,这个是我自己工作当中的一个特别感触深的地方。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美术管理部伏纯之:苏州美术馆将不断拓展公共教育的边界与深度,将继续推陈出新,探索跨学科艺术领域合作的更多可能,不断培养观众的审美情趣,提高观众对美的敏感性,为其创造更为深刻和丰富的文化体验,传递“真、善、美”之美育理念。
常州美术馆展览公共教育部朱怡霏:通过这次交流活动中各位专家前辈们的经验分享,我认为公共教育应该格外重视课程的故事性表达,正如朱健朱教授提到的“在情境中解决问题”,老师们更应加强课程的趣味性输出,让孩子们更好的融入进艺术创作中去。
张家港市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赵越:展览策划中的“公教先行”,打破美术馆“先策划展览后跟进公教”的固定思维,用“以教带展”的方式丰富美术馆策展理念,让公众参与艺术展示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公教活动完成的作品可以成为策展的重要艺术资源,让美术馆策展中的“公教先行”有了现实意义。
苏州尹山湖美术馆宣教部丁冠军:美术馆在国内的发展还是以短期性的周期性的展览为主题,策划活动压力还是很大的。博物馆具备长期馆藏、视觉性的内容沉淀非常丰厚,其实也导致在我们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工作上有一些不同的差异化的内容。这次交流给我思路上的开拓就是可以跳出具体的展览,公教还是要去从长线的角度去策划更具备体系性的、美育性、旗帜性的这样一些活动。
连云港市美术馆公教创作部张鹏来: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传统书法艺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和普及面临着各种挑战。为了应对上述现状,未来美术馆应当适时开展青少年书法公益教育课,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青少年对书法艺术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淮安市美术馆(书画院)公共教育部李婷婷:作为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学会整合展览、馆藏、研究、馆外组织等各方资源,考虑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细化活动,创新形式,树立品牌,从而弥补学校和家庭美育方面的不足,扩大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影响力,更好的为公众服务。
盐城市美术馆(书画院)办公室李涵:盐城市美术馆主要将公共教育重心放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艺术素质、馆校合作以及艺术普及,同时三个方面又是相互融合。如今,公共教育突破了美术馆相对单一的功能定位,引入表演、电影、文学等活动。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观众对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
扬州市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张晓青:今年以来,扬州市美术馆创新开展公共教育服务模式,尝试与公办学校进行美育共建,策划举办了“ArtWalk约绘城市之美——隋炀帝陵遗址公园文旅主题艺术研学”、“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新春美术展暨青少年公教活动”,围绕“周末时光·静享扬州”主题活动,开展了“光合作用——春日艺术公教课”、“艺术疗愈课堂”“一起玩拼贴”等系列项目。
镇江市美术馆副馆长张雷:从2020年开始,我们逐步的是把公教这块工作进行了拓展,注重馆校合作,跟浙江本地的高校,比如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进行合作,因为他们学校里面都有书法和国画之类的社团,通过跟他们的一些合作,然后给他们提供一些实时的指导。
泰州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张丹:常规公教活动有稳定的受众和固定的学习模式,但这些都拘于传统课堂的操作,缺乏创新,后期还需要提升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加强与当地文化的链接,因此我们还需要加强规划意识,在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上下功夫。
宿迁市美术馆办公室张杨:打破美术馆“先策划展览后跟进公教”的固定思维,用“以教带展”的方式丰富美术馆策展理念,让公众参与艺术展示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公教活动完成的作品可以成为策展的重要艺术资源。
本次培训交流活动,还特邀了江苏省美术馆“用艺术启迪心灵——乡村青少年美育计划”公教项目的馆校合作方,盐城市大丰区三龙镇渔业小学的校长季芸出席,她在交流中表示:江苏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在我们学校共建时提出了“链接一所学校、培育一名美术教师、建立一套完善的特色课程体系”的“三个一”模式。经过3年的双向奔赴,我们学校不仅自身美育教学成果丰硕,还影响带动了地区周边学校的美术教育提质发展。如今我们也对应提出了“建设一系列的课程、成长一批批的学生、影响一方美育发展”的努力目标,这是我们渔村小学在省美术馆专家的指导下,对学校美育的进一步探索。让美育浸润在校园落地,让艺术种子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实现我们学校的校训“授之以渔,绽放生命光泽”,让我们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在这个小小渔村里绽放精彩。
资料提供:公共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