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丨“以美育人——新时代美术馆公共教育发展与实践”交流研讨会在江苏省美术馆召开
2023.02.27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推进江苏地区美术馆在提升公众艺术审美方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2月23日,“以美育人——新时代美术馆公共教育发展与实践”交流研讨会在江苏省美术馆“美育会客厅”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江苏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和艺术博物馆研究部共同发起,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画院及江苏地区十余家美术馆公共教育方面的专家参会研讨并进行分享交流。

江苏省美术馆书记、馆长王法首先致欢迎辞。他向与会专家介绍了美术馆的概况,讲述了江苏省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在提高公众文化素养,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上发挥的积极作用。王法馆长表示,希望通过本次邀请北京地区的几位专家学者和省内部分美术馆代表来座谈交流,互学互鉴,共同探讨新时代美术馆公教发展的理念和趋势,为未来江苏地区美术馆公共教育实践提供新思路,探索新方法。

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万新华表示,今后可以定期开展此类研讨交流活动,通过专业单位间的相互交流学习,给今后的工作思路带来新的启迪,让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工作在“育人”中大有作为,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谱写美术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刘彤彬分享了近年来江苏省美术馆在公共教育领域的探索实践。一是扩大专业服务场地,优化服务环境,打造“公教体验室”“美育会客厅”“数字化公教实验室”三个常设公教活动空间。二是线上通过官网官微和专业授课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力,打造多元立体式公教服务体系。三是引入志愿者团队,有效搭建观众与艺术之间的沟通桥梁,志愿者与美术馆专业团队并肩作战,用服务温暖社会、用行动传递大美。他指出,公共教育实践要以创建品牌为抓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优秀品牌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上,力求通过持续放大品牌效应,形成美术馆和受众融合互动、双向奔赴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与会嘉宾交流发言摘要

中国国家博物馆社教部主任周靖程以“培育青少年核心素养,优化博物馆文物教育”为题进行了交流。他从青少年核心素养与博物馆教育的功能、梳理博物馆资源建立博物馆体系、挖掘文物价值内涵形成历史纵深教育、选择文物活化路径实施分众教育几点展开谈了博物馆和青少年之间的关系。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项目负责人文航以“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面向新时代的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探索”为题进行了交流。他围绕记录新时代事件、传播新时代精神、开创新时代美育、引领新时代公教四个方面展开,介绍了中国美术馆在公共教育领域不断创新融合的举措和成效。

北京画院宣教部主任罗元欣分享了题为“从学术研究到公共教育”的内容,指出公共教育是美术馆与观众的桥梁。在美术馆的各个部门中,公共教育是和公众联结最紧密的部门,它像一座桥梁联结起美术馆和每个关注,或潜在关注美术馆、关注艺术的人。这是一种双向奔赴,在真诚的沟通中,不仅仅是观众从美术馆获得了知识和能量,美术馆也从观众喜爱中获得了能量。

故宫博物院宣教部公众教育组科长范雪纯分享了题为“用艺术连接公众”的内容,她谈到博物馆应该是为公众提供放松休闲的,带有社交属性的公共文化场所。博物馆里的艺术活动不等于艺术课,所关注的核心并不在于艺术的技巧性,而在于为公众提供一种非同寻常的体验。博物馆的活动应该面向大多数人,这些人无需专业的基础和技能,只需感兴趣,便可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简单的创作、轻松的环境和愉悦的心情。

江苏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高木主持本次研讨会,并以“互联网+美育”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与大家交流分享了江苏省美术馆“用艺术启迪心灵——乡村青少年美育”品牌公教项目。截止2022年12月,该项目联合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组建一支近40人的专业授课团队,已在江苏、陕西、江西、西藏4省(自治区)19个县(区)的30余所小学、2个教学点、4个社区(村部)、活动中心累计开设线上线下美育课程29场,覆盖学生群体近3000人。以“育人、立德、扶智”为使命,以“远程”和“互动”为特点,创建集线上线下美育课程为一体的公共教育系列活动。

南京美术馆负责人陈克年分享了该馆的公教实践理念。他从“问题导向、资源、核心观念、细节”四个关键词切入,认为成功的公共教育活动是为解决或缓和本土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或家庭需求而进行的。“不作为先,集中资源”,对于小型馆来说,盘点好可以调动的资源,善作整合,敢于尝试跨界。公共教育是大众美育,而非精英教育;公共教育是审美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公共教育重体验和态度而非知识技能。“艺术体验”不仅仅是通过一个优质的展览内容传达给来馆者,更依靠与展览和公教在服务细节上的处理。传播的本质是重复,通过服务细节的反复提醒,在来馆者的脑中形成关于美术馆的“美感经验”。

金陵美术馆庄玥从公教案例分享中叙述了“观众也是艺术家”的观念。她认为,艺术家并不是专业人士的专属,每一个善于发现美、内心丰盈的普通人都是艺术家;希望通过带领观众做艺术活动、为观众举办展览,使其在美术馆中寻到心灵的寄托,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让观众朋友可以成为艺术的参与者、美术馆的主人。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徐乐表示,作为一个艺术院校美术馆,有着专业背景和师资力量,所以公共教育活动更加具有实验性、探索性以及创新性。近年来,公共教育部门一直以特殊场域演出为研究方向,面向各种社会场所公共空间进行演出,旨在提醒人们场地的差异,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观感体验。

刘海粟美术馆(常州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蒋晶晶在发言中重点介绍了“少年艺游”暑期夏令营书画美术培训活动。刘海粟先生早前两年艺游欧洲,并书写感受结集成书《欧游随笔》,“少年艺游”夏令营的灵感来源于此。刘海粟美术馆将继承海老的艺术精神,以“不息变动”的海老精神为引领,积极凝聚地域艺术力量、不断推陈出新,更好地讲述常州文化艺术的“新故事”。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美术馆管理部副部长吴霞靓以“苏州美术馆阳光美育计划的艺术疗愈实践之路”为题,分享心得,交流体会。该项目以拘留收教所、戒毒所等各监管场所内的受监管人员为服务对象,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展示出苏州美术馆志在将美育的阳光普照社会角角落落,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之全民化、无差别化的责任担当。

张家港市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蔡晓丹讲述了张家港市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探索之路,设立“家校人才新”五大形式,即亲子家庭类、馆校合作和对外合作类、成人与服务类、培养艺术人才类;利用场馆、展览、藏品和艺术家等资源,打造区别于学校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的美术教育,从而提升公众的艺术创造力和获得感。

尹山湖美术馆馆长朱金凤从艺术展览、公共教育、产学研合作、文商旅融合等方面介绍了尹山湖美术馆如何积极践行“向世界讲好苏州故事”的企业精神,立苏州、韵江南、文化味、国际范,其打造的诗意江南、艺咖、凤美学等文创品牌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孜孜以求打造更有温度、更显文化、更加多元、更具魅力的产业集团。

淮安市美术馆馆长李德会以“补白——一场做了22天的公教活动案例分享”为切入点,介绍了淮安市美术馆的发展和公教活动。他表示,淮安市美术馆在未来,将按照计划继续结合艺术展览,组织有影响力的配套公教活动和名家讲座;继续推进“艺暖人心”“艺本无界·百校先行”等书画惠民品牌活动;继续打造“移动美术馆”这一惠民品牌活动,把“淮上花开”等品牌展览送至各县区,让更多艺术展览走进学校、景区、企业。

盐城市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策划主管裔曜表示,基于近两年的公教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对于未来美术馆的发展将持续以审美教育为主,结合各阶段年龄参与需要以此挖掘自身教育观念,提升美育理念。

扬州市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张晓青发言中谈到,艺术活动对小朋友最大的意义是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拥有美丽优雅的灵魂,以后才能从浮躁的物质生活中发现生活的诗意。